大阳城集团网址 - 大阳城集团官网

大阳城集团官网

【创意写作学院】问津武陵,领略土家文化独特魅力
发布日期: 2017-03-23 浏览次数:

——创意写作学院《巴山夜语》项目组师生黔江、酉阳采风札记

“绿窗春睡觉来迟,谁唤起,窗外晓莺啼”。3月11日,天还是蒙蒙亮,创意写作学院《巴山夜雨》项目组一行在指导老师余娅琴的带领下,和着微凛的春风,坐上哐当作响的绿皮火车,开始了寻访武陵山脉土家族文化的旅途。

位于武陵山脉怀抱之中的黔江、彭水、酉阳、秀山、石柱,正是重庆土家族人的主要聚集地。这一趟的采风,我们的目的地便是黔江和酉阳。几天的行程下来,我们收获颇多,从劳动起居、饮食建筑、风俗民情等方面,近距离地领略了这个土家族的独特魅力。

建筑丰富——“廊桥风雨过,临山吊脚楼”

濯水,这个位于黔江南部美丽的土家场镇,只刚一照面就震撼了我们。镇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高楼,与镇北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、土家族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隔河相望。连通两岸古老传承与现代风貌的,是碧带般的阿蓬江中,架起的那座象背式的廊桥。

(风雨廊桥)

廊桥又名风雨桥,在土家族的村寨城镇中十分常见。主要是为了让土家人出门劳作归来时,能暂为歇息,并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。桥上人流如梭,老人拿着烟袋在闲聊,还有小孩子在嬉戏打闹。濯水的这座廊桥长约三百多米,宽五米,共分三层,两边都设有雕花大窗,并有可供路人坐下歇息的“美人靠”,其精致恢弘,十分少见。

从路人口中我们得知,眼前这座廊桥是一次大火后的复建,被认为是亚洲第一廊桥。无独有偶,在濯水镇上,我们又见到了一种过街廊桥,顾名思义,它是过街是歇脚所用,不过十几米长,且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店铺,论起气势来就逊色多了,但一样歇满了男女老少。当时正下着细雨,廊桥下的人们怡然自得,周雨菲同学不由得感叹说:“这廊桥大概也算是一种土家族人的‘生活类公共设施’吧,真是太人性化了!”

(过街廊桥)

我们走入一座吊脚楼,却意外地一抬头,发现隔壁居然是熟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。这不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吗?再仔细观察,发现竟然每两三间吊脚楼之间,就会出现马头墙的影子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难道马头墙是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吗?

向马头墙边上的商铺老板打听,他热情地告诉我们:濯水盛产桐油,早在明清时期,就有安徽商人远道而来,以精良的制墨技术开办烟房,制出上佳的烟墨,远销外地。而安徽人的生活习惯也就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濯水,从明清时起,这里的吊脚楼就开始有了徽派建筑的影子。

(吊脚楼与马头墙)

与濯水相比,酉阳地区的土家族建筑就更为纯粹了。在龚滩,吊脚楼或依山、或临江而建,亭亭玉立。屋檐间不时冒出些花草,或是斜逸而出的树木,给人以错落有致的美感。从地形上来看,当地多是山崖,偶有平地也是用来种植庄稼,吊脚楼这种建筑,符合这种地形特点,充分利用了空间。以前在书上看到的“关刀吊角”、“井院式干栏”“八角石础”等生硬的名词,也在眼前变为了鲜活的真实。同学们纷纷拿出相机和笔记本,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细节,并由衷赞叹土家族人智慧而独到的审美趣味。

(龚滩吊脚楼)

文化多样——“在水之湄”的文化大融合

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协助下,冒着绵绵细雨,项目组师生连日奔波于多处土家族场镇、村寨之中,由渝东南一路东行,直抵重庆与贵州、湖南相邻的边界。沿途我们发现,土家族人有着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性。无论是深处山中的村寨,还是人烟繁多的场镇,附近都会有固定的水源,流淌着或大或小的河流。重庆土家族人聚居的彭水、石柱、秀山、酉阳、黔江等地,都共同围绕着一条母亲河“酉水”。

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,水路是最方便的交通要道尤其是商路通道,因此在水之湄,不但衍生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,随之而来的商业的繁荣,又带来了码头文化与商贾文化,以及其他地方的汉文化。

在濯水,穿流而过的阿蓬江(又名唐崖河)为濯水送来了安徽的商人,烟房、钱庄、染坊、商铺都相继开设。我们在烟房钱庄发现了钱庄自己发行的银票,有趣的是银票上还印有《十孝图》,体现了当时汉文化中“百善孝为先”的理念。更有意思的是,在民国还出现了一撕两半使用的“半边钱”和找补券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说,这主要是因为民国时期有很多大的面额钱币,为了方便找零才出现这种方式。可以说商业的交流和繁荣,也激发了濯水本地土家族商人的商业智慧。

(烟房钱庄)

龚滩因为临着一条翠带般的乌江,连通渝东南的整个上游和中下游,而且对面便是贵州地界,水路显得尤为重要。商人们成立了商会,并且设立了一种特殊的机构:会馆。

走进西秦会馆,厚重的石块砌成的院墙和乌木扶手,都在说明它久远的历史。从磨得光亮的石板阶面,可以想像它当年来客如云的盛况。

我们在酉阳龙潭也见过多座会馆,知道它是作为一种外地商人们聚会的场所。酉阳龙潭就有江西会馆、贵州会馆等,龚滩的西秦会馆顾名思义,是一名来自陕西的商人张朋九所筹建。今天已经人去楼空,但是当年,渝东南的特产桐油、贝母、生漆、茶叶等货物得以畅销湘鄂黔等地,都是离不开这些外地行商的努力付出。

眼前这座静静耸立的会馆,恰是历史的见证。

探秘——独一无二的摆手舞

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。酉阳地区有着大名鼎鼎的桃花源,在陶渊明的笔下,似乎人们只要通过洞口,便能寻觅到无忧无虑的另一种生活。

忽发奇想,那时因躲避战乱而进入桃花源的人们,会不会正是今天土家族人的祖先呢?那时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的场景,俨然就是一个静谧安然的土家山寨的模样啊!

带着这个疑问,我们询问了陪同采风的酉阳旅游集团的朱经理,熟谙土家民俗的他只笑着回答说:“我们酉阳地区有百分之六十的是土家族人,百分之三十是苗族人,百分之十是汉人。”那么,当年避入桃源的,可能真的有土家人呢!

酉阳的宣传词说:世界上有两个桃源,一个在酉阳,一个在您心里。

心里的桃源在哪里呢?朱经理笑着说:“有吃有乐就是桃源啊!”

还真是有!

民以食为天,土家族人民擅长美食,不提那些熏得喷香的腊肉、香肠,哪怕是原材料不过就是豆类、糯米、面粉、大米等几种,他们也会做成品种繁多的小吃。单是豆类,就有绿豆糕、黑豆糕、米豆腐、绿豆面、凉粉等多种食物,面粉类的有凉面、臊子面等,还有大米制成的米花糖可供携带;糯米类的最有意思,有马打滚(这名字有趣,就是糯米团子滚炒面)、汤团醪糟、还有由绿油油的叶子托起的糯米面制成的美食——香草粑。孟星竹同学问卖小吃的大婶:“那叶子是什么?”大婶笑着回答:“柚子叶!”大概是取柚子叶的清香吧?

余老师买了几个让我们品尝,香草粑有甜有咸,甜的是桂花蜜调成的,入口糯软,咸的更讲究,用豆豉、腊肉丁、豆干丁、香葱混合而成,咬一口,真香!

那“乐”又是什么呢?

晚上六点,酉阳的广场上,咚咚敲响的鼓点声,似乎很快就给了我们答案。

不知不觉中,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他们有老有少,有男有女,在身着节日盛装的土家女子带领下,翩然起舞!

银饰叮当,音乐欢快,很快感染了所有人。舞姿舒展、动作大方,或合掌向上,或左右摆臂,或轻盈跳起,或错步扭身,如杨柳、如轻风、如小鹿、如狡兔,仿佛在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,又或是在由衷感谢上天的恩赐!我们的眼睛顿时亮了,真没想到,我们竟会亲眼看到土家族人大名鼎鼎的摆手舞!

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在舞蹈上有撒叶儿嗬、茅古斯、摆手舞等多种舞种。其中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和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,甚至还建有摆手堂来作为舞蹈场所。土家人称摆手舞为“舍巴日”,意味摆手时既歌又舞。“摆手堂前男女多,优美舞姿摆手歌。牛头司刀锣鼓响,乐得万人笑呵呵。”酉阳也凭借摆手舞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舞蹈,于2002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。

(与当地土家姑娘合影)

几天行程中,我们从当地民俗专家们的口中了解到,古时候的土家族人尽管能歌善舞又骁勇善战,却一直深受土人首领“土司”的压迫。在龚滩,我们还见过酉阳地区冉姓土司的旧邸,他们统治酉阳地区达到24代之久。土司们重视“谨守疆土,安境守内,督三耕嫁,开垦荒僻,兴办私学”,但同时也拥有着对自己领地内土家族人的生杀予夺大权,几乎相当于权倾一方的土皇帝。沧海桑田,土家人的历史中不仅有智慧带来的繁荣和美丽,还有过倍受压榨的血泪和叹息。

“小伙儿!妹儿!来跳舞吧!跳起来啊!”舞姿越来越热烈的人群中,有几个阿姨热情地叫着我们。她们对于外地人,有着一种好客的善意。

摆手舞是不拘人数的,人少的时候几个、几十个跳,叫小摆手。人多的时候,有成百上千人跳,叫大摆手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,起码有百余人加入其中,这应该就是大摆手了吧?

老师拉着我们,果断地加入了跳舞的人群之中,我们笨拙又兴奋地摆起手,跳起舞!跳起来吧!那些深夜的奔波、那些翻山越岭的跋涉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(师生合影留念)

说起此行最大的收获,黄海春同学用了一个关键词表达——“新奇”,对此她这般解释:“说‘新’一是因为知识的新,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可能永远也学不到的知识,二是视野的新,如今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,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做很多事,却唯独开拓不了视野,只有实践,走出校园,才能体会到知识的无尽,以及我们曾经坐井观天的幼稚。说‘奇’是因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,带给我们的永远是惊奇,我希望以后我能带着这份惊奇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陌生的知识,每一个陌生的领域,是这种心态给了我们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。我想,这也许就是钓鱼城文丛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。”